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> 古代言情 > 三国求生手册 > 第554章 甜蜜的烦恼

回到常山的前几,颜良几乎都是两点一线,不是在城中的国相府处置累积的公务,就是在城外的宅邸中应对诸女之间的纷争。

虽然辛毗在政务上是个能手,田灿、张广、毕轨、张揖等人也都尽心尽力辅助,但也只是将颜良之前定下的既定政策继续施行下去,有很多问题仍是不敢擅自决断,等待颜良来处置。

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够,而是如今的常山日新月异,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中,面临的新问题错综复杂,很多都是他们之前所未遇。

就比如自颜良来到常山之后的招揽移民政策,无论你是破家逃难的流民,还是在家乡生存难以为继的贫民,甚至曾经走投无路落草为寇的贼人,只要你愿意前来常山,愿意遵守常山订立的各项规则,常山都可以敞开胸怀接纳。

常山如此开放性地吸纳流民的政策,与当下许多地方的政策与做法是相悖的。

因为大量流民涌入,会造成本地秩序的失衡。

流民缺衣少食,亟待地方赈济,然而地方上未必能也未必愿意拿出多少粮食来赈济。

地方上也没有充足的住房、土地等资源来安置流民,让流民展开新的生活。

人在面临生存压力时,极易为人怂恿,突破道德下限,干出平时没有胆量干的事情,盗窃、抢劫只是等闲,聚众作乱占山为王攻城略地都屡见不鲜。

所以,各地郡县官吏都对流民进入自己领地持审慎态度,甚至会在面临大量流民涌入的威胁时,在边境道路上设置路障,阻止流民进入本地。

对已经涌入领地里的流民,也多运用高压政策,防流民胜于防贼。

这种做法也不能地方上的官吏不对,而是他们没有更开阔的眼界,没有更强硬的手段,没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

这事情放到颜良这儿就是另外一种做法。

什么?

担心流民太多?移民太多?

不存在的。

人口就是生产力,能开垦荒田,能兴修水利开路造桥,能挖矿炼铁,能成为赋税来源,能成为征兵基数。

没有充足的粮食养活流民?

也不是问题。

颜良在兖州捞邻一桶金,抄没了不少富家大户和县衙库房,足可以填饱第一批流民的肚皮。

担心流民太多,有安全隐患?

讨逆营一万多精锐士卒可不是白给的。

常山地方上重新整肃加强过的郡县兵、亭卒、乡勇系统也不是花架子。

而且,但凡进入常山境内都要登记身份信息,被统一安排在各个屯田堡寨中居住,接受专人管理。

这些半军事化的屯田堡寨可以约束各种各样渠道来的流民,教会他们遵守常山的规矩,不让他们与本地居民发生激烈的矛盾。

当然,有杠精会,你这不是搞集中营么?

呸!

集中营会人人管饱吃好喝好穿好酌么?

集中营会让孩子接受免费教育么?

集中营会在生产工作之余还给人安排足球、射箭、搏击等娱乐活动么?

而且,流民们只要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遵守规矩,通过考验,都能被登记为常山本地居民,发给新的传符。

若是领取了常山本地传符的民众有能力在其他地方置产,郡县也予以支持鼓励。

若是仍想要待在屯田堡寨中生活,也没有问题。

不过涌进常山的流民这么多,总是有一些人好逸恶劳,不愿意被严苛的规则束缚,乃至于干犯律令甚至聚众闹事。

对于这种人,只有一个结局。

房山铁矿欢迎你。

哦,当然,井陉煤矿也欢迎你。

常山公布移民政策后,一开始还不为人知,即便有人知道也会心存疑虑。

毕竟通讯靠吼在交通靠走的年代,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仍有巨大的困难和风险。

但随着时间渐渐推移,常山对待流民宽厚的政策宣扬得越来越广,百姓们的疑虑也越来越少。

一些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先行者们在常山站稳脚跟后,纷纷捎信给家乡的亲友相邻,吸引那些同样活得艰辛的贫苦民众也前往常山。

于是乎,常山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在逐步提升,以至于安排在各地的新移民接待中心拥挤非常,渐渐突破了他们的容纳上限。

根据最新一次案比,常山常住人口达到十一万六千户,七十九万口,比之颜良到郡前一年的案比数九万余户,六十二万口,足足增加了十七万人口。

在颜良看来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,不过事情落在辛毗、张广、田灿等地方官员头上却是头痛不已。

粮食住所什么的还好,但常山境内可以被开垦的荒田也是有限的,大都已经建上了屯田堡寨。

也就是意味着,安排流民的去处已经没多少了,原有的常山境内接收移民的空间趋于饱和。

颜良接到属下们反映上来的问题后,并没有丝毫压力。

空间不够?

那就扩张呗!

此前通过黑山之战,夺取了张燕占据的大片山区。

原先因为黑山贼只想着掠夺,并不注重生产,所以发展落后几如不毛之地。

然而颜良在攻融山后,通过修建拓宽道路,使得山区之间的人员货物流通更为便利,也在一些山地间开垦了荒田,接纳了部分流民进入。

随着黑山区域被进一步开发,也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多的民众在那里生活。

只要生产跟得上,地方上的秩序也会便好,不会再形成大的贼患。

当然,山区的开发还是会受到交通和土地资源的限制,接纳流民的能力也相对较弱。

可颜良还有更好的地方安排流民。

这次幽州之乱,颜良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三个新据点。

一个是代郡、上谷交界处的上谷牧苑,一个是渔阳以北的白檀城,最后一个是泉州城的津港。

这三个地方都缺乏人力资源,可以接受大量的人口。

津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建成之后,伐木、造船、航海等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持。

至于燕山以外的两处地点,在许多汉人眼里是不毛之地,是胡虏肆虐的地方,但在颜良眼里却根本不这么看。

上谷牧苑是哪里?

后世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附近。

白檀城是哪里?

后世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附近。

这两个地方都离后世的帝都不远,是汉民族的核心区域。

虽然两地都不算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,但也有大片适合耕种,以及适合畜牧的土地。

颜良现在只担心当地的胡人太多汉人太少,果断把这些多出来的民众组织起来,迁徙到当地去屯垦,去放牧,去开发毛纺织业等等。

于是乎,不少流民在可以分得田地分得耕牛的美好愿景之下,带上郡中免费提供的铁农具,随同屯田官员们迈上了北上的征程,成为颜良移民实边计划的一份子。

颜良收到第二个属吏们难以解决的困难,竟然也是一个令他十分欣喜的事情。

那便是六山学院的规模,已经远远超出帘初建设时的预期。

当初在建设六山学院的时候,已经考虑过可能会有大量士人前来游历进学,特意寻找三公山下的大片空地兴建规模庞大的学舍。

颜良兴建六山学院时,正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发

共2页/第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