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> 古代言情 > 三国求生手册 > 第561章 高邑侯

“固然可以发文申饬,暂时引导世人议论,可若是事后证明确有此事,又当如何解释?”

曹操虽然脸皮够厚心够黑,但董昭出的话仍让他十分在意。

毕竟朝堂之上还是很有一批失意者,时不时盯着自己,若是自己授意斥责,最后被证明是造假,岂不是又要成为他们攻讦自己的理由?

董昭素以谋划精妙着称,曹操对其的信任不下二荀之下,便虚心问道:“公仁所言甚是,依你之见,该当如何应对?”

董昭仿佛早就胸有定计,答道:“在下以为如何应对此事,还当看清楚袁大将军明发表章为颜立善请功的用意。”

此言一出,曹操眼睛一亮,追问道:“公仁试为之。”

董昭侃侃而谈道:“在下观袁大将军行事,素来不理会朝廷自断自决,便如其拜颜立善为度辽将军之事,何曾请示过朝廷?

故而其此番上表,恐怕不仅仅是想要告诉朝廷,也是告诉下人,他袁大将军对有功将士不薄。

且按表章所言,颜立善如今为度辽将军,领常山国相,在河内之内已是位隆功高,赏无可赏,若不许以封侯,难不成真给他个幽州牧,冀州牧当当?

以颜良如今的实力与功勋,定然早就受袁氏父子忌惮,忙着打压还来不及,为何还要如此高调地为他请功?

想必是不愿结怨于他,而是想通过明公之手来拒绝,使得颜立善怨恨明公也!

至于明公所署鲜于将军、阎校尉在幽州的种种作为,不过是表章顺便提及,以坏明公之声誉,若非为了解决如何封赏颜立善之事,河北当不会专门为之。”

董昭不愧是在袁绍手下任事多年的心腹之臣,一针见血地指出表章中隐藏的重点,而刚才众人讨论了半的鲜于辅、阎柔之事,在他的分析中倒成了无足轻重的枝节。

众人好似看到了一个新世界,对董昭的智断不免钦佩有加。

曹操赞道:“公仁不愧在袁本初门下行走多年,对其心思揣摩得淋漓尽致,若非公仁提醒,我险些未能察觉他的用心。”

荀攸也赞道:“此番分析鞭辟入里,若论对袁大将军的了解,我等终不如魏郡君也。”

董昭在入朝后先后担任议郎、符节令、河南尹、冀州牧、徐州牧、魏郡太守,其中冀州牧、徐州牧和魏郡太守虽都是虚领,但可见曹操对其信重,荀攸也对董昭尊称为魏郡君。

董昭谦逊道:“在下不过在河北待的时间略久,略能体察河北诸饶心思罢了。”

曹操拊掌笑道:“吾有公仁辅弼,何惧本初哉,想必公仁心中早有定计,快快为我来。”

董昭环视一圈众人,道:“吾方才进言时,观诸君多现思索之貌,唯都亭侯抿嘴微笑,想必都亭侯早有洞察,明公何不问之?”

董昭所的都亭侯正是领冀州牧、参司空军事贾诩贾文和。

贾诩随张绣一起归附曹操后,曹操深知张绣不足惧,唯贾诩智计百出,故而高官显爵赏之,但不任实职,所授冀州牧都是虚领,把他待在身边出谋划策。

贾诩来到曹操幕下后,知道自己以降将身份,又曾在宛城之战辅佐张绣干掉了曹操的爱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、亲卫典韦,有诸多人心存怨尤,故而谨言慎行,轻易不表显山露水。

被董昭当面激将,贾诩微觉意外,但也丝毫不慌,答道:“在下的确有些想法,却不知与魏郡君是否相合。”

曹操知道这二人都是智谋多端之士,也想听听二饶意见是否相合,便道:“二君不急,不妨写于简上,再两相印证,岂不是好?”

董昭心中本就存了一些比较之意,便笑道:“便如明公所言。”

贾诩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认可。

侍者很快就为二人送上笔墨书简,二人挥毫而书很快写就。

曹操也不待侍者转呈,亲自走下主座,来到二人面前。

当二人把竹简同时翻开后,董昭、贾诩以及曹操三人俱都微微一愣,然后放声大笑起来。

“哈哈哈哈哈,好,好!”

众臣僚见状也是忍不酌奇心,纷纷凑上前来观看。

看过之后,众人俱都是若有所思啧啧称奇,继而拊掌称妙!

只见董昭的书简上写着“赏以显爵,巧施离间。”

而贾诩的书简上则更简单,一共就写了两个字“麴义”。

众人品评之后,察觉出二者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。

那便是反其道而行之,袁绍以为曹操必不可能答应请求,那就答应之,让袁绍转移祸水的目的失效,且还要推一把,把颜良推上更高的位置,让他更受袁绍忌惮,起到离间二饶目的。

若是能如贾诩所言,让袁绍对颜良的忌惮越发深重,像当年对待麴义一样一杀了之,那就等于让他自断一臂。

董昭原以为自己对河北众人了解很深,方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相,不免颇为自诩。

没想到一直不发一言的贾诩竟然与自己所见略同,而贾诩似乎连河北都没去过,也不认得麴义、颜良,就能一针见血地洞察此事,实在有些高深莫测。

他看向贾诩,贾诩这时候也看向了他,并向他露出了个颇为和煦的微笑。

饶是董昭素来对自己的智谋自负,也不免在这一刻生出了贾文和此人深不可测之福

曹操在畅快地大笑一番后,道:“有董、贾二君辅弼,袁本初区区计,顷刻可破。

颜立善奋战有功,不止是此次平灭幽州之乱,就是先前剿灭黑山贼患,可谓劳苦功高,自当厚厚封赏,不封侯无以赏功。

不仅要封侯,还要善择其封地,诸君以为,将其封在何处为好?”

曹操的脸皮那可不是一般般的厚,只要想到能够恶心袁绍,离间他与颜良的关系,区区鲜于辅和阎柔之败早就不被他放在心上。

被世人诟病几句又如何,只要能够打击敌人,不妨从其所愿,许之以高官显爵。

当初他被拜为大将军,同时提议拜袁绍为太尉,袁绍以为位在曹操之下,十分不快,拒而不受。

曹操就十分自觉地辞任大将军,转拜袁绍为大将军,自己只当司空,行车骑将军事。

对于曹操而言,什么虚名都是假的,实际能掌握在手中的权利才是最重要的。

荀攸道:“颜立善如今为常山国相,常山国治在元氏,不妨封其为元氏侯。”

满宠则道:“依我看,不妨封其为汝阳侯,必可使袁本初因而生恨。”

荀攸提议的元氏侯,乃是表示让颜良引领一郡之地。

而满宠的提议更为毒辣,汝阳是袁绍的老家,封颜良为汝阳侯,简直是打袁绍的脸。

曹操想了一想二者的提议都还不错,不过都称不上绝佳,便问道:“公仁久在冀州,可有所提议?”

董昭道:“昔日公孙瓒据有幽州,得封蓟侯,袁本初据有冀州,得封邺侯,吾以为,可封颜良高邑侯。”

曹操一听果然眼前大亮,高邑虽然如今只是常山国辖下的一个县,但之前一直是冀州刺史的驻地,也就是俗称的州治。

直到袁绍掌握冀州后,才把治所移到离雒阳更近的邺城。

不过在大汉官方的记载中,仍把高邑视作冀州刺史治所所在地。

若是如董昭所言,封颜良为高邑侯,很容易向世人,向袁绍传递一个假象,那便是颜良已经达到了昔日公孙瓒的高度,才得以封侯在州治。

而袁绍封在冀州新治所,颜良封在冀州旧治所,很容易让

共2页/第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