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> 古代言情 > 三国求生手册 > 第561章 高邑侯

第561章 高邑侯

推荐阅读:

人联想起无二日国无二主。

曹操只是略一转念便明白了此中妙处,拊掌大赞道:“公仁此计甚妙,就封颜立善为高邑侯,食邑二千户。

对了,颜立善的常山国相、度辽将军没有朝廷文书印绶,名不正言不顺,此番索性正式封拜,并明文让其都督沿边诸郡军事。

既然袁本初想借我之手,那就索性大气一些,多借他一些吧!

哈哈哈哈哈!”

曹操既然下了决断,众臣僚都大呼英明,一时间堂内谀词大作,让曹操极为得意。

曹操道:“光是如此,还不足以显得朝廷对颜立善的重视,当选派使者,亲往常山行封拜之礼,以示亲近。”

荀攸道:“自当如此,此举必可使袁大将军对颜立善更为猜忌。”

曹操问道:“诸君以为,当选派何人前往?务必要挑一个能言善道之士,好好与颜立善剖析利害。”

董昭道:“在下倒是愿意为明公分忧,不过若在下前往,恐见不到颜立善就被袁本初截下。”

曹操点头道:“公仁在冀州久有大名,自不可轻赴险地。”

今一直颇为低沉的郭嘉突然道:“在下愿往。”

在白马、在乌巢、在官渡、在幽州,郭嘉多番出谋划策,但都被颜良所破,从心里他是相当不服气的,故而想亲往常山,去见识见识这个令他多次受沮的颜良是何等人物。

不过曹操摇摇头道:“奉孝早有大名,且身体不便,不是出使的好人选。”

曹操的担心不无道理,如董昭、郭嘉这般有名的人物前去,指不定就被袁绍扣押下来,非但不能见到颜良完成任务,还可能失去一个重要谋士。

同理,荀攸、贾诩、满宠这些人身居高位,大名远扬,也都不可能出使。

这时候在座资历最浅的刘晔出列道:“在下不才,愿为明公分忧。”

曹操看到刘晔后眼前一亮,刘晔刚刚加入曹操幕下,又是扬州人,虽然在扬州颇有些名声,但在许都之内不显山不露水,更绝无可能为河北众人所知,且此人智谋出色,能言善道,乃是极佳的人选。

曹操当场拍板道:“好!便由子扬前往。文若,你看子扬当以何职出使。”

荀彧略一思忖就答道:“署议郎之职可也。”

曹操点头道:“子扬此番出使,当使颜立善稍解与老夫之间的误会,并为其剖析其所面临的不利处境。若能动其弃袁而投效朝廷,朝廷必不会计较前嫌,对其不吝高官显爵之赏,高邑侯度辽将军只是等闲,以冀州一州之地托付、甚至入朝为公卿也无不可。”

刘晔本只是司空府下普通一掾属,此番因为出使而得拜议郎,简直是喜出望外。

要知道议郎虽然只是六百石,但通常是朝廷大员的暂居闲置,很多二千石郡国守相入朝后都曾经担任过议郎,且从此位置到担任二千石只是一步之遥。

刘晔在心中为自己的决定而觉得庆幸,略显激动地答道:“在下必不负明公所托,努力完成任务,离间河北,助明公混一宇内,抵定中原。”

曹操上前一步,轻轻拍了拍刘晔的肩膀道:“子扬若能离间袁颜使其反目,日后平定河北,当为首功,勉之!勉之!”

在司空府内议定之事,到了朝堂上只不过走走形式罢了。

袁绍的这封表章到达许都已经有多日,之前在朝堂上多有议论,众纷纭莫能决断。

但有了曹操的授意,朝堂上的议论风向立刻为之一变,不在纠结于鲜于辅、阎柔是否勾结外族侵害汉朝郡县,而是承认了颜良平乱有功,该当赏赐。

当魏郡太守董昭念出了拟定好的条陈时,朝堂群臣俱都哗然,便是坐在御座上日常打瞌睡只会念“可”、“准奏”的皇帝刘协都瞪起眼睛,仿佛有些难以置信。

“着拜度辽将军,封高邑侯,食邑两千户,领常山相,都督幽、并二州沿边诸郡军事。”

这么一大串名头,要爵位有爵位,要领地有领地,要官职有官职,要实权有实权,着实令人瞠目结舌。

朝堂诸公皆知董昭是助子都许的功臣,且还是曹操得以掌控朝权的头号舔狗。

如今董昭如此了,无疑是一个风向标,代表了曹司空的意见。

一些机灵鬼们便纷纷站出来附和称是,偶有零星反对意见,也淹没在众饶论调之郑

当所有大臣意见统一后,皇帝便也如平时一般,出了那个熟极如流的字。

“可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