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> 古代言情 > 抱着聚宝盆闯大明 > 第三百二十五章 导火索

第三百二十五章 导火索

推荐阅读:

当然,朱元璋的这种磨炼,究竟是好是坏,没有人知道。

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朱允炆至少不是之前那么对沈宝库充满列意。

从这一点来,朱元璋的做法,似乎还算是成功的。

毕竟,身为皇孙,若是总是和一个的千户计较,实在是有些丢人。

朱元璋和朱允炆聊了一个来时辰的时间,觉得乏了,这才摆驾离开。

只不过,刚刚回到宫中躺下,朱元璋忽然觉得心口有些不舒服。

刚刚因为疲累酝酿出来的困意,顿时烟消云散。

“来人,去通政司问问,可有什么事情发生!”

宦官应了一声,连忙跑了出去。

不多时,便跑了回来,气喘吁吁的道:“启禀陛下,吏部尚书詹徽、右都御史凌汉、兵部尚书茹瑺等人求见!”

“咱去武英殿见他们!”

没有任何犹豫,朱元璋便翻身下床。

换好了衣裳,朱元璋便匆匆赶往武英殿。

武英殿内,几位大臣已经等候多时。

不过,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什么着急的表情,反倒是有一股忧伤。

尤其是凌汉,眼圈红肿,好似是刚刚才哭过一般。

“老臣詹徽……”

“臣凌汉……”

“臣茹瑺……”

“臣黄子澄……”

朱元璋出现之后,几个人开口见礼。只不过,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跪下,朱元璋便大手一挥,沉声道:“免了!几位卿家同时来见咱,可是出了什么要紧的事情!”

“启禀陛下,右副都御史袁泰,行至湖广境地,不慎染上风寒,不幸……”

詹徽,是个好演员。

只是到不幸二字,眼泪便扑簌簌的顺着眼角流淌,就像是不要钱一样。

这个时候,朱元璋也不回去怪罪詹徽殿前失仪。

便是他自己,也因为袁泰的离世,而有些震惊。

当然,他的心中还有些懊悔。袁泰毕竟是为了巡视各道,这才离开京师。

若非如此,袁泰也不会客死他乡……

深深的叹了一口气,朱元璋吩咐道:“传旨,着人将袁泰运回京师安葬!礼部尚书暂缺,那这件事情就……诸位卿家,你们觉得这件事情由谁来办?”

詹徽的打算,自然是黄子澄来做。

要不然的话,他也用不着把黄子澄这个的翰林官给带进武英殿。

再者,詹徽这也是在给东宫的皇孙释放一个善意的信号……

“几位卿家,你们觉得如何?”

茹瑺自然那没有什么意见,只是淡淡的道:“臣无异议。”

武英殿上,还有资格话的人,就只有凌汉。

非常凑巧,凌汉对此很有意见。

没有任何犹豫,凌汉便绷着脸,一字一句的道:“臣以为,黄子澄伴读东宫,不便长时间离京。倒是翰林修撰任亨泰,臣曾与他接触过几次,觉得此子恭谨有礼,进退有度,言谈举止从容大方,由他将袁大人接回京师,应无大碍!”

起任亨泰,朱元璋对他的印象,很不错!

毕竟,纵观洪武年间,唯一的一个让朱元璋下旨营建状元坊的,便是任亨泰。

由此可见,朱元璋对于任亨泰是多么的欣赏。

更何况,洪武二十一年殿试,朱元璋还曾盛赞任亨泰“对策详明,以下为己任。”

只是略一迟疑,朱元璋便道:“不错,黄子澄乃东宫侍读,东宫事务繁多,确实不便离京。那这件事情,就交给任亨泰了!”

黄子澄的心中,万马奔腾!

本来,他还以为这是他的一个机会……

当然,武英殿中也没有黄子澄反驳的余地。

朱元璋没有问他,黄子澄也只能把自己的打算通通藏在肚子里面,留着告诉那个愿意听他话的年轻人。

出了武英殿,凌汉自去寻找任亨泰,又带着他往礼部走了一圈,算是把接回袁泰的事情都交代了清楚。

与此同时,詹徽则是在宫门外声的和黄子澄交代了几句。

毕竟,是他将黄子澄找来的。有些话若是不清楚,恐怕就生了误会。

看着詹徽远去的背景,黄子澄自嘲的笑了笑,转身便去了詹事府。

詹事府中,朱允炆正在书案前奋笔疾书。

看他身边散落的纸团,显然朱允炆已经写了不短的时间。

黄子澄并没有多嘴,只是默默的站在一边,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团,心的打开,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。

只是看了一眼,他就不由得瞪大了眼睛。

三院合一,这是何等的大手笔啊!

想到这件事情可能造成的影响,黄子澄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许是吸气的声音大了一些,朱允炆这才注意到了黄子澄已然来了。

朱允炆放下手中毛笔,笑着招呼道:“黄先生,吾并未注意到先生已然来了,教先生久等了。”

黄子澄笑着答道:“殿下客气了,倒是下官吵了陛下。”

这两个人,客套起来没完没了。

过了好一会儿,两个人终于步入正题,朱允炆轻声问道:“黄先生觉得吾的设想如何?”

“三院合一之举,实在是让下官震惊。殿下的聪明才智,不在前代先贤之下啊!众所周知,我朝惠民药局、漏泽园、养济院三院之中,除了漏泽园至今尚有些用处之外,惠民药局和养济院早已名存实亡。

而且,就算惠民药局和养济院并非名存实亡,对于百姓的帮助,也十分有限。

民间百姓疾苦,大灾之年闹饥荒之时都有人相食这等人间炼狱的景象出现,这是何等是恐怖!

造成这种局面,归根结底便是因为三院各自为战,不听朝廷号令之故!

再者,就如殿下之前所写,惠民药局乃是为困苦百姓医治。既然是看病都看不起的百姓,那索性就让他们可以在养济院中生活。

到时候,养济院还可以让这些穷苦的百姓们做工,集万民之力,供养万民,就如我朝军户卫所制一般,虽有弊病,可是却利大于弊!”

黄子澄侃侃而谈,出来的话,让朱允炆非常的高兴。

谈到兴起,朱允炆又吩咐人将兵部主事齐德请至东宫。

齐德一听朱允炆传他,二话不就放下中正在忙活的事情,飞快的赶至东宫。

毕竟,朱允炆可是未来的下之主。

若是能和这位爷打好关系,对自己以后的仕途那是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
只要朱允炆登基为帝,什么狗屁的刘儁,根本就不会被他放在眼里!

俗话,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这一句话,用在官场,也并无不妥。

毕竟,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朱允炆、齐德、黄子澄三人,终归是一路货色。

如黄子澄一般无二,一听朱允炆起三院合一的事情,齐德就跟打了鸡血似的,眼睛瞪的滚圆,兴奋异常。

“臣以为,皇孙此举大善!

三院的存在,本就是为了救治下苍生。可是眼下,把控三院的人却大都是那些没有读过什么圣贤书的无耻之徒。

若是长此以往,终究要苦了下的百姓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