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吧言情小说网 > 玄幻奇幻 > 一切从考城隍开始 > 第六百三十九章 李耳与悉达多

一部着作与一篇功法、一门神通并不同,一篇功法和一门神通又岂能被称为一部着作呢?

一部着作里包含了完整的修行体系与修行理念,甚至还有作者对道的理解与感悟。

李耳到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,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……”

洋洋洒洒五千言,尹喜执笔记录,这传世着作《道德经》就诞生了。

尹喜连笔都带了,他的准备还真是充足。

在后世,只要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,就能看到《道德经》的全文。不过就算是修行者阅读那《道德经》,也不会有任何感悟,就好像看一篇普通的文章一样。

《道德经》博大精深,里面讲述了修行体系,有修行功法神通,还有李耳对道的理解与感悟。

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用字表述出来的,而是以一种真意的形式藏在字里行间的。

李耳口述,尹喜执笔书写,这乃是第一本《道德经》。那些真意全部附着在上面,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看了,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收获。

后世的那些《道德经》皆是看了这本《道德经》所书写的。

那些《道德经》中蕴含多少真意,全看书写者对真本《道德经》的真意有多少参悟与理解。

甚至还有一些书写《道德经》的人连真本都没有看过,写下来的《道德经》就更差了。

后世《道德经》有千千万万,但没有多少是有真意的。看那些《道德经》,就犹如看普通文章一样。

如果一个人要是有着极高的悟性,不定可以透过复制本看到真本。

赵江河看过吕洞宾书写的《道德经》,那时候赵江河刚接触修行,虽然有吕洞宾的注解,赵江河领悟的依旧很少。

不过随着赵江河的修为越来越高,吕洞宾书写的《道德经》已然参悟,并且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。

今日听了李耳亲自口述《道德经》,赵江河才发现自己的那些领悟只不过是皮毛而已。至于他自己对《道德经》的理解,有许多地方都是错的,或者是只是片面的理解。

赵江河突然明白了许多,众人都在修炼神通,将神通符文篆刻在阳神元神之上,从而获得地的力量。

道就是道,法则就是法则。

所谓的神通符文只不过是某些人对道的理解而已,从而道具现成了神通符文。

那些大罗金仙和混元大罗金仙,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学什么神通符文,而是直接领悟法则。

只要领悟了法则,所有的神通随手拈来。

这法则具现局限了修行者对法则的理解,如果不能跳出法则符文的框架,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高手。

因为你所走的路只不过是他让安排好聊路。

在现实世界之中,他的修为实力虽然还不高,但他毕竟在精神幻境之中有着金仙的修为,对修行者的理解极深。

他打算废除自己所学的神通符文,用阳神参悟神通,使自己跳出神通符文的框架。

宗一听了《道德经》,只见他身体上的气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虽然不知道宗一究竟领悟了什么,但可以看出,他的收获不比赵江河少,甚至有可能比赵江河还要多。

李耳留下《道德经》之后,他们一行人西出函谷关。

出了函谷关,踏上西行之路。

沿路上的景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那些城镇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改变。树木稀少,那些树木之上的叶子也很稀少,没有中原地带的那种茂盛与生机勃勃福

但也可以看出那些树木之中看到顽强的生命。

至于建筑,全是砖石砌成,屋顶也是呈圆形。

一眼望去,就能看出关内关外的不同。

赵江河到:“道兄明明不喜尹喜,为何还要将那《道德经》留给他?”

从处事之道可以看出修行之法。

“顺应道而已。”李耳到:“函谷关内是中土神州,函谷关外是西域蛮夷,当有一门派镇守神州气运,以防气运外泄。”

白了就是太上不想西方佛界从函谷关进入中土神州,免得佛家与道家争夺气运。

李耳想要一个守关之人,这个人是谁都行,尹喜既然出现了,想要李耳教他修行之法。

尹喜敢威胁李耳,明他是一个利益大于的人。尹喜一旦成为了修行者,他肯定会汇聚诸多修行者,成为一方修行势力。

佛家要入神州,必从函谷关开始,定会触碰到尹喜的利益。

尹喜不会允许佛家触犯他的利益,佛家想入神州就没有那么容易。

不得不,李耳很有手段。

我不指示你替我做事,但以形势所逼,使得你与我站在同一阵线之上。

赵江河到:“他既可以防止神州气运外泄,也可以使得气运快速外泄。”

赵江河来自于后世,知道尹喜刚开始亲近道家,但后来为了利益与佛家不清不楚。这样的一个人根本就靠不住。

李耳笑了笑,一点也不担心赵江河所的事发生。

看来李耳还有自己的算计。

赵江河到:“道兄与道同行,观便宇宙种种,过去未来皆在道兄的眼中,我是杞人忧。道兄西出函谷关,可是为了须菩提的转世之身。”

李耳到:“道佛相争,其实就是混元大罗金仙相争。如果我和两位师弟赢了,道家就能压制住佛家。如果接引和须菩提赢了,佛家就能压制住道家。此番我就要去试一试,看看数万年不见,须菩提有何进步。”

李耳西出函谷关就是为了和须菩提的转世之身斗一斗,赢了就可以分化佛家气运。

……

在二十多年前,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诞下一子,其子名悉达多。悉达多出生之时,一步一金莲,空中涌泉,落在悉达多的身上,为其洗涤身躯,净化心灵。十步停步,悉达多指到:“上下,唯我独尊。”

种种异象消散之后,悉达多又变作一普通婴孩。

从到大悉达多聪明过人,有一日悉达多突然有所领悟,舍弃王子身份,走出王宫,四处游历求学。

并不是悉达多突然有所领悟,而是须菩提元神苏醒。

悉达多游历各国,最后在一菩提树下参悟大道,为众人讲述佛法。

那菩提树乃是须菩提的本体显化,是他提前布下的手段。那些转世下界的人怎么可能没有防护措施呢?

特别是太上老君和须菩提。

虽是百家争鸣,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佛家与道家之争。在佛家道家眼中,其它学派流派无须挂在心上。

须菩提为了防范太上,让自己的本体身躯化作须菩提,只要他在菩提树之下,就不会遭受到一切劫难。

太上何尝没有自己的手段呢?

悉达多坐在菩提树下,遍地莲花盛开,龙游走虚空,飞鸟环绕,走兽停留。诸多信徒围坐在悉达多四周,细细聆听悉达多讲述佛法。

佛音四起,金光闪耀,檀香飘飘。

那些信徒听得如痴如醉,有一些信徒顿悟成为修行者,如授神通一般。只不过这个乃是悉达多。

悉达多停下讲佛,到:“今日到此为止,各位自行离去。”

信徒到:“礼赞我佛。”

一个个信徒离开之后,悉达多神情凝重的看着东方,只见有三人走来。

这三人正是赵江河、李耳和宗一。

赵江河与李耳并立而

共2页/第1页